《科學漢醫的養生:後疫情時代健康常見的盲點》
資訊散播管道繁雜
沒有醫學護理背景很難辨識出真偽
坊間聽聞許多食材對身體有益
有些卻又水火不容產生相斥
到底哪些是有科學根據
哪些又是街頭巷尾口耳相傳的迷思呢?
《科學漢醫的養生》
由中西醫師郭育誠博士所著
布克文化出版
郭育誠博士藉由許多診間案例
來向患者、民眾們解釋
如何辨別自身體內的寒熱性質
從而來挑選適合自己的養生食材
科學診斷工具:脈診
透過觸摸壓
寸脈、關脈、尺脈
感應這三處所帶出的脈動
看懂十二經脈氣血虛實
人體的十二經脈畫分陰陽兩極
六條陽經VS六條陰經
陽經分別是:胃經、膽經、
膀胱經、大腸經、三焦經、小腸經。
陰經分別是:心經、心包經、肝經、
腎經、脾經、肺經。
很多人有時感覺渾身不對勁
好像少了些什麼營養素
其實是體內能量磁場處在不同狀態
試著接觸大自然看看
曬曬太陽
赤腳接地
呼吸新鮮空氣
感受能量的流動
今天開始接觸科學漢醫!
了解身體的經脈運作
才能精確得知氣血盈虧
有利對症下藥
認識節氣食材的寒暑性
避免跟風報章媒體
落入消費飲食的陷阱
漢醫不會是什麼民俗療法吧?
多吸收些有根據性的保健知識
才不會失去對事實真偽性的判斷力
接觸大自然關注日常的飲食
打破那些莫須有的迷思
結語
這本書讓我認識了許多
常見的食材進補迷思
原來事實真的和
各方傳播的資訊大相徑庭
許多年輕信了「謠言」
廣泛閱讀吸收各面向的知識
才能培養辨識真偽的實力!
想了解更多關於
有科學依據的養生點我實現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